國慶8天6場婚禮花4400元份子錢
【上?;檐嚲W﹥婚慶新聞】國慶長假怎么過?小編也有話要說:17年國慶節、中秋節就有婚禮份子錢要出,原本計劃不回老家的,這下倒好加上份子錢往返成本也不少費用。相信不少朋友身在單位,心已在遠方。可是,據@江蘇新聞報道,25歲的肖小姐正準備回老家好好休息,誰知卻接到了6場婚禮的邀請??纯葱ば〗愕臋n期,八天假6場婚禮,需要付出的份子錢達4400元,竟超過了其一個月的工資。
肖小姐的遭遇絕非個例。日常生活里,各類份子錢名目繁多:結婚、生子、滿月、紀念日……總有一款適合你。對剛剛畢業,經濟上還不寬裕的年輕人而言,份子錢更是沉重的負擔。這不,已經有網友表示:6場婚禮只花4400元,對此表示羨慕。弦外之音是,我們的份子錢“沒有更少,只有更多”。
中國乃禮儀之邦,親朋好友之間禮尚往來,以示情誼,本無可厚非。然而,隨禮若被人為因素拔高到一個脫離大眾承受能力的標準,就會異化為人們所惡但又不得不隨的人情債。
2013年,《中國青年報》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題客調查網和新浪網,發起的一項題為“你為人情消費所累嗎”的調查顯示(5795人參加),多數人每年在人情消費上花費1000元到6000元之間(64.4%),但超過6000元的也占到近兩成(19.1%),53.2%的受訪者感覺人情消費負擔重。
事實上,人情消費發生“通貨通脹”,除近年來的物價因素外,更大程度上還在于人們的面子心理、攀比心理與日俱增。收到的份子錢越多,顯示出主人的人緣越好,社會交際圈越廣。如此一來,份子錢水漲船高也就不足為奇了。
有意思的是,如今人們一邊感嘆人情淡漠,一邊又對人情消費趨之若鶩,真是咄咄怪事!這是為何?
從社會學角度上來說,不少人認為,人情消費亦是一種投資。欠了人情,別人便會索取回報。而在償還人情的過程中,往往會連本帶“利”。于是,人情在無數次的“虧欠”與“償還”中,不斷加深和延續。最終,成為一筆無論如何也還不起的人情債。
既然隨禮已成為一種經濟學,其中的人情味還剩下多少也就可想而知了。肖小姐要參加的婚禮雖多,但若干年后,朋友間的友誼是否還能得到維系卻不取決于隨禮的金額高低。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,真正的感情不需要金錢來維系,靠金錢維系的感情也未必長久。要破除心中對償還人情的執念,還得回到正視“何為感情”的基本話題里。
另外,文化觀念和生活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,人們明知份子錢負擔重還要去對此趨之若鶩,是因為傳統文化觀念里“面子文化”影響太大,總覺得份子錢的數量和自己的“面子”,以及經濟實力呈正相關。而且,中國過去長期是個“熟人社會”,鄰里之間講究禮尚外來,工作單位也相對固定,所以產生一個較為封閉的社交圈,也在所難免。好面子和不想得罪人,也讓份子錢現象愈發明顯。
歸根結底,人情消費中應該含有的,是感情付出。與其在物質的來往中被份子錢拖累到身心俱憊,不如給感情的投入多一些空間。肖小姐大可與朋友坦誠相待,將自己的困難如實相告。想來,真正的朋友絕不會為難她。中華民族重情誼的傳統美德不應該變味,朋友相交,更不能忘記了初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