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最好吃的羊肉到底在哪兒?
上海租車網﹥旅游攻略:七寶羊肉、崇明羊肉、松隱羊肉、張橋羊肉、真如羊肉、周浦羊肉等,這分布在申城各處的羊肉美食究竟有啥不同?上海最好吃的羊肉到底在哪兒呢?
連日高溫,炙烤申城。這樣的周末,最舒適涼快的活法,應該就是躲在家里孵空調吧。但有些人卻迎“熱”而上,選擇下鄉吃羊肉喝燒酒,追求一種大汗淋漓的感覺!
白切羊肉,品嘗鮮美的羊肉原味最佳的做法。
這不,已連續舉辦了七八年的奉賢莊行伏羊節,最近周末每天要接待一兩萬人次的食客,當地大清早就可見人們光著膀子“大塊吃肉、大口喝酒”的壯觀場景。就在隔壁的松江葉榭鎮,張澤羊肉節也不甘落后,一條竹亭南路上十幾家羊肉館幾乎家家爆滿。
紅燒羊肉,色澤紅潤,羊肉香味撲鼻,令人垂涎欲滴、欲罷不能。
但如果你認為,在滬上吃羊肉就得去這兩個地方,估計有很多吃貨表示不服,他們會立刻報出七寶羊肉、崇明羊肉、松隱羊肉、張橋羊肉、真如羊肉、周浦羊肉等一連串名字。至此,我們不禁好奇:這分布在申城各處的羊肉美食究竟有啥不同?上海最好吃的羊肉到底在哪兒呢?
既然躲在家里孵空調,閑著也是閑著,不如隨筆者出去神游一番,品品魔都各處的羊肉吧。
聽說筆者要品評滬上羊肉美食,吃貨朋友們紛紛提供“情報”:“張澤爛糊羊肉軟糯化渣,我喜歡!”“莊行胖阿姨羊肉莊,最正宗!”“周浦長腳羊肉,上午排隊晚了都買不到!”“你們都沒吃過正宗的真如羊肉,就別說了……”
每個人心中都有屬于自己的“最好吃的上海羊肉”,也屬正常。但筆者仔細研究發現,這些各有擁護者的羊肉美食,其實并沒有什么可比性,因為它們在食材、工藝、風味或食俗上各有不同。
就說七寶羊肉,以白切、冷食為主,與熱氣騰騰的崇明紅燒羊肉,如何比較得起來?品相、吃法、風味完全不同嘛。但也就是這一比較,提醒我們,上海人吃羊肉還有“北紅南白”之分。
原來,在上海,羊肉做法有南北之分,這分水嶺就是黃浦江——南面的松江、奉賢、金山等地,羊肉以白煮為主,比較著名的如松江張澤羊肉、奉賢莊行羊肉,還有金山亭林羊肉、張橋羊肉;北面的嘉定、寶山、崇明等地,做法比較接近蘇州,主要是紅燒的,知名的如崇明紅燒羊肉、真如紅燒羊肉等,而蘇州燒法明顯是江南人的改進,濃油赤醬,加茴香、八角等大料,應該是當年不習慣羊肉膻味的蘇州人想出來的。
食材上也有差別。最近,筆者采訪張澤爛糊羊肉的第六代傳人林衛英,她就反復強調當地燒煮羊肉用的“一年生童子山羊”,因為爛糊羊肉追求鮮嫩、爛糯的口感,羊齡太長的羊肉容易吃口老。而莊行一位老師傅則表示,莊行羊肉用的是一到兩歲的“浦南草山羊”,因為一歲不到的羊肉質太嫩,燒爛了筷子都夾不起來,香味也不夠,而過了發情期的羊肉又會有膻味兒。
而崇明羊肉備受吃貨推崇,也首先在于其食材是生態養殖的本地白山羊。以前,在生態島崇明,幾乎每戶人家都會養一兩只白山羊,早上把白山羊牽到農田里,讓它們自己食草,晚上再牽回來圈養。這樣,不僅白山羊的活動量大,還能呼吸到新鮮空氣,吃到新鮮的野草,所以崇明羊肉的風味特別好。如今,崇明白山羊年出欄量在25萬頭以上,但仍供不應求。
據說崇明紅燒羊肉有一個秘方:是拿老鴨湯作為底湯,然后羊肉放在底湯里一起慢火煮,所以味道特別鮮美。
一般來說,上海各地方的羊肉館,大多取材自崇明、奉賢、金山等地的本地白山羊,也有太倉、湖州、蘇州、常熟等地精選來的山羊。但也有的地方特地選用了綿羊。比如周浦羊肉制作技藝,今年剛入選第六批浦東新區非遺名錄,其傳承人黃永石就只選用3歲以下的綿羊來制作白切羊肉,說是“皮肉酥爛,吃口軟綿,香味濃郁卻不腥”,和采用山羊肉制作的白切羊肉明顯不同,后者口感更結實一些。
在烹飪技藝上,各處也有所不同。比如張澤爛糊羊肉,主要采取土灶木桶蒸煮的燒法,要煮上兩三個小時,羊肉濃香在持續的蒸汽中化入湯里,肉軟糯,湯香濃。而莊行羊肉,主要采取大火快煮的方式,并注意劈沫,把容易起膻的血水全部去除?!把蛉狻⑶逅⒁话鸦穑ルD?,全憑手藝?!鼻f行“李記羊肉”傳承人如是說。而成名于清代乾隆年間的真如羊肉,更是講究,有選羊、驗羊、活殺、剔骨等10多道工序,非常復雜,并注重保密。
吃法上也是如此。這幾年,張澤和莊行地區的伏羊節名氣越來越響,說是伏天吃羊肉有利于散熱、排毒,可謂是“冬病夏治”。但金山的張橋羊肉節,仍堅持在每年的立冬前后開幕,因為,在民間一直有“立冬吃羊肉,一冬暖洋洋”的說法。當然,現在人們并不囿于此,一年四季吃羊肉也已是常事了。
入選非遺:一個個故事傳說,讓美食更有“滋味”
食材、烹飪技藝等,決定了羊肉的美味度。但同時,美食背后的文化,可以讓羊肉吃起來更有“滋味”。
目前,上海各地的羊肉美食,已紛紛被列入了非遺名錄。比如真如羊肉,其烹飪技藝早在2007年就申報成為了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。2009年,“莊行羊肉燒酒民俗”也成功申報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。而今年上半年,不約而同地,浦東將周浦羊肉烹飪技藝列入了區級非遺名錄,松江也將張澤羊肉烹飪技藝列入了區級非遺保護名錄。
美食之“美”,魂在文化。各處羊肉食俗的背后,都有自己的傳說和故事。
張澤羊肉的歷史,相傳從元代松江府第一任達魯花赤(掌印者)張全開始。據史志研究者介紹,松江作為行政區劃始于元初,蒙古人沙全領兵南下至松江一帶,一路嚴禁士卒殺掠,給當地帶來福澤。之后,一批批蒙古官員由北南遷,定居松江,將吃羊肉的習俗帶到了這里。于是,沙全選址今葉榭張澤地區大規模養羊。后來,曾在軍中學過廚藝的沙全,還親自主持了蒙漢廚藝大賽,將二者的羊肉烹飪技藝調和到一起,使張澤羊肉兼具了南北風味。
而地處金山衛地區的張橋羊肉,則與明代抗倭將領戚繼光有關。據說,當地吃羊肉習俗可以追溯到明嘉靖年間,抗倭將領胡宗憲和戚繼光退敵前曾和當地百姓擺下軍民大宴,并支起大鍋十口烹飪羊肉,號稱“千人鍋”,以張橋羊肉犒勞軍士,一時間香滿金山衛,軍民歡騰。宴罷,眾將士頓覺熱血沸騰,氣力大增,便開拔合洲決戰。經過一番浴血拼殺,戚家軍終于取得“合洲大捷”,一舉掃平倭患。張橋羊肉也因此聲名遠播。
而老上海人推崇的真如羊肉,已有200多年歷史。早在乾隆年間,真如羊肉因技藝成熟、風味獨特逐漸成名。據普陀區《真如鎮志》記載,“舊時,每天凌晨三時許,農民上街泡茶館,凌晨四時許,進羊肉館要上一碟羊肉,酌一二兩白干,嗣后一碗羊肉湯面,即下田頭?!睋?,乾隆年間,真如羊肉鼎盛時期,一條老街上竟有30多家羊肉館。真如羊肉分白切、紅燒兩種,白切因真如北石村人王阿桂的制作有自己獨特的方法,口味最為上乘,所以又稱“阿桂羊肉”,而紅燒羊肉以民國余慶祥羊肉店最為著名。
但遺憾的是,隨著一批宰羊、燒羊的老師傅先后離去,真如羊肉工藝漸漸失傳,真如地區已無正宗的真如羊肉館。重開老店、尋找真如羊肉技藝接班人,成為當地研究的重點項目之一。
而有著“小上?!泵婪Q的周浦鎮,那里的羊肉食俗也有上百年歷史。上世紀三四十年代,周浦羊肉制作技藝發展到鼎盛時期,當時周浦鎮上有顧、凌、張等十余家羊肉店,生意特別紅火。如今,鎮上的黃大哥祖傳羊肉館,是唯一傳承百年的羊肉老店,其店主黃永石成為浦東區級非遺項目傳承人。當年的顧家羊肉掌門人為顧夢生,生于1913年,從小跟父親顧玉英學藝,繼承祖傳白切羊肉的制作技藝,隨后將傳統技藝傳承給獨女顧來娣。顧來娣手藝出眾,當地人稱她為“羊肉妹妹”。顧來娣又將技藝教授給兒子黃永石和黃永海,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傳承歷史……
同在周浦鎮上,另一家“周浦長腳羊肉”似乎更有人氣,每天凌晨四點多就有人前來排隊購買,往往在上午賣完即關門。在這里,切好的羊肉都用紙包好帶走,頗有老上海風情。
聽完這些,再去這些地方品羊肉,是不是更有感覺了?
“張澤松隱的湯,張橋的肉,莊行的意境……”對于市郊各地的羊肉美食,筆者一位吃貨朋友如此評價。
他的本意大致是,松江張澤地區、金山松隱地區,十分講究羊湯的鮮美;金山衛的張橋羊肉則不同,當地人不太主張多喝湯,而講究羊肉的原味,因此,在烹飪羊肉的過程中,就不會反復往鍋里添加湯水,也就不會沖淡羊肉的口感。而莊行的意境,則可能指的是大清早坐在老街上品“羊肉燒酒”的意境吧!
其實,這并不是莊行獨有的意境。筆者曾在凌晨三四點去過張澤老街上一家最老的羊肉小店。這是筆者難忘的一次采訪經歷。那次吃到的羊肉,也成為了記憶里最好吃、最有意境的羊肉。
當時,外面還是漆黑一片,小店里已陸續來了一個個老食客,他們基本是每天定時來,已在這里吃了十幾、二十年的羊肉燒酒。大清早,來一杯燒酒,喝一碗熱羊湯,品一小碟爛糊羊肉,最后再來一碗陽春面,然后熱氣騰騰地出門,一天干活都有勁。許多七八十歲的老人因此認為,自己至今身體格外硬朗,正是與這樣的飲食習慣有關。
特別令筆者感動的是一些細節。哪位食客愛吃肥一點的,哪位又愛吃骨頭多點的,小店老板心里一清二楚,在切羊肉時,也就會有所側重。而老食客們的老酒,平常就寄放在墻邊餐桌上,都是喝了一半的,但絕不會錯亂,也無人偷喝。有時候,一位食客匆匆進來剛坐下,另一桌的客人就幫他把酒遞了過來,互相看一眼,全程并無太多言語。小店里人越來越多,但并沒有嘈雜起來,老食客們靜靜地小口咪酒,不緊不慢地品羊肉,大多時間似乎在發呆,偶爾低聲交談兩句,而外面的天光不知不覺就亮了……這樣的場景,也許就是“歲月靜好”的一種寫照吧。
羊肝羊肚沒有一絲羊騷味,入口糯嫩鮮香,是人們最愛的下酒小菜。
吃過羊肉燒酒的人,常常是有癮的。一位剛退休的老伯告訴筆者,現在,他最喜愛、最期待的消遣方式,就是約幾位好友去市區一家羊肉店,大清早吃“羊肉燒酒”,邊吃邊聊,一吃就是好幾個小時,特別開心。
也許,此時,美食到底如何并不重要了,更重要的,應該是這種充滿鄉愁、充滿人情味的生活方式吧。